今年 6 月金管會正式宣佈開放銀行資料上雲端,然而對於金融業者來說,「上雲」之路並非一蹴可幾。玉山金控資訊長謝萬禮認為,雲端化能加速金融科技的試驗和轉型,但永遠的前提是絕對的資安保障。
在防範攻擊和資料恢復上,雲端普遍被認為比本地機房來的敏捷、效率和安全;再加上數位時代趨勢之下,不僅顧客行為資料愈來愈龐大,電商促銷活動等短時間內湧入的爆發式交易需求量,也讓金融業愈來愈需要雲端化。
別人「先觀望」,但他們「先準備」
雲端從 10 年前崛起並發展至今,亞馬遜、微軟和 Google 已並列雲端服務 3 大巨頭,他們大幅降低中小企業、新創公司應用新科技的門檻和成本,帶動一批新興產業問世。微軟更透過提供企業雲端服務,跳脫過去幾年「賣軟體、授權軟體」的獲利模式。
「數位化並不是買了產品,就可以輕易『跳』過去轉型,它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內化,從 DNA 開始一步一腳印扎根。」玉山金控資訊長謝萬禮指出,既然雲端應用已經是未來不可擋趨勢,玉山因此希望透過雲端協作平台、非敏感性日誌資料上雲端儲存等試驗過程,提早一步了解雲端實務運作,並從中找出更適合金融業的雲端管控機制、管理方式或制度流程。
上雲端就像打地基,讓金融業能「快速失敗、快速成功」
對網路產業來說,「上雲端」並非什麼了不起的大事;但對高度成熟也同樣高度監管的金融業來說,它代表:台灣法規終於正式同意,讓銀行可把自家資料放上雲端,或放在境外公有雲服務上,例如:亞馬遜、微軟或 Google 等。
這樣的進展,不只能讓銀行業藉由上雲大幅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,也讓科技圈普遍認為將替未來銀行的開放式 API(Open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)和純網銀服務鋪路。
當資產變負債,請勇敢「斷捨離」
金融業面對技術不斷迭代,當內部資訊化系統已經從「資訊資產」變成「技術負債」,就得勇敢「斷捨離」。
謝萬禮認為,當數位科技改變,連帶使用者行為、習慣也會跟著改變,玉山也因而曾經把業務系統「砍掉重練」,以免讓過去的經歷成為未來的包袱。
雲端化、數位化就像是一場完整的「都市規劃」,而內部系統架構的轉型、員工數位素養的訓練,就像一連串打地基的過程;等到外部環境的技術成熟、法規到位後,才能立刻起跑,迅速「無縫接軌」。
資料來源: INSIDE 開放金融資料上雲後,銀行業如何迎來數位轉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