固定資產建立(取得)
不管是新購資產,或已提列折舊之資產開帳,都可透過此作業建立資產資料
開啟【固定資產建立(取得】
*
點選【新增】
固定資產的新增的畫面
【資產類別代號】
下拉選擇資產的所屬類別,資料來源是【資產類別】建立的內容
【資產編號】
12碼,存檔後就不可變更,一般可依類別代+流水號方式編列
資產編號【...】開窗參考已編制號碼
在【資產類別代號】下拉選取類別後,【資產編號】欄會預帶類別的編號,可按【...】
開窗查看
點選【複製】鈕
會複製帶入資產編號,再調整為下個流水號,節省重覆輸入時間
例如改最後一碼的流水號,待其他資訊編輯好後存檔即可,
【資產編號】欄存檔後為唯讀不可改的狀態,所以要確認好後再儲存資料喲!
*
【資產名稱】
60碼,儲存後仍可修改
【供應廠商】
下拉,可選擇廠商,資料來源來自【廠商資料】
按【供應廠商】旁的【+】可快捷建立廠商資料,建立後資料會回存【廠商資料】,廠商資料是和進銷存模組的廠商資料共用的
【供應廠商】的【取得】功能鈕
若有租用【進銷存模組】,建立可從【其他支出單】建立訂購固定資產的資料後,再從【固定資產資料】中按【取得】關聯此張【其他支出單】
建立【進銷存模組】的【其他支出單】,【其他支出單】存檔後其【付款方式】會影響【進銷存模組】的【現金收支表】、【銀行收支表】、【銀行彙總表】或應付帳款類報表,而自訂的支出原因也會視是否有勾選【納入收支結餘表】而看有沒有列入進銷存財務報表的【收支結餘表】(損益)中
下拉選擇與【其他支出單】一致的廠商後,點選【取單】
接著選取【其他支出單】後按【確認】
如此除可將此筆【固定資產資料】關聯【其他支出單】瞭解當時支付的情形外,也會將【其他支出單】的資料預帶到【日期】、【成本】、【其他支出單】單號及【開始提列年月】
-
【日期】
資產取得的日期,按【新增】時是預設空白,可用日期開窗選入;若在【供應廠商】欄按【取單】,則會依據來源【其他支出單】的單據日期預帶
【開始提列年月】
會依據取得日期,預設開始提列年月,可修改
1.若取得日期在前半月,預設當月開始提列
2.若取得日期在後半月,預設下月開始提列
3.自動攤提折舊,會參考 開始提列年月
*
【數量】
預設是"1"
數量=1:表示同一種資產要分開管理,個別建立不同資產編號
數量>1:表示同一種資產不分開管理,使用同一個資產編號
透過單身記錄每一個資產的保管部門及保管人
【部門】
點選【...】可開窗選取【部門資料】,若如符合的資料可開窗後按【新增】鈕快速建立部門資料
【保管人】
點選【...】可開窗選取【員工資料】,若如符合的資料可開窗後按【新增】鈕快速建立員工資料
【部門】和【保管人】二欄至少要有一欄輸入資料,才能歸屬保管的負責單位或人員
【保管數量】
應符合單頭的【數量】欄,如果不符合會無法存檔,出現訊息"[資產數量]與[保管者之保管數量加總]不符",請再維護單身的【保管數量】=單頭的【數量】欄總數喔!
【放置起點】
備註位置用資訊欄
【備註】
可備註說明資產重要內容
*
【折舊方法】
會依【資產類別代號】的預設【折舊方法】預帶,內容有【平均法】、【定率遞減法】和【不提折舊】,帶入後可依此資產再調整所需的內容
【耐用月數】
會依【資產類別代號】的預設【耐用月數】預帶,內容有【平均法】、【定率遞減法】和【不提折舊】,帶入後可依此資產再調整所需的內容
【預留殘值】
預設0,可自行輸入,或用【重計】鈕由系統帶入參考值,帶出後仍可修改
計算方式,依法規: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資產在預期使用年限終了,加以處分時估計的淨現值,亦即估計售價減處分成本之值。殘值可以估計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加一年作為殘值。惟如有充足理由認定無殘值者,於財務會計處理,自得依「企業會計準則公報」第八號規範將殘值估列為零。僅在資產建立,或有變賣報廢時,才可重算預留殘值。
預留殘值計算:
1、平均法:
【平均法(預留殘值)】公式:資產帳面價值 / (耐用年限+1)*12(估計一年作為殘值)
*平均法也稱為直線法,即將折舊成本平均分攤於使用期間。
如果資產的效益(產生的收入)在早期、晚期都差不多時,
則該固定資產的使用成本,分配在各個使用年度時也應該要平均化,
此即最常見的直線法。其公式為:
年度折舊=(成本-殘值)/耐用年數
在這種折舊方法下,每一個使用年度的折舊費用都相等,因此稱為直線法。
2、定率遞減法:
【定率遞減法(預留殘值)】公式:資產帳面價值*10%
*定率遞減法資產取得初期分攤折舊金額較高,隨著分攤時間越久,提列折舊的金額遞減,若資產早期的效益最高,之後逐年衰減時,應採用加速折舊法,使早期的折舊成本最高,之後逐年減少,以配合收入的型態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平均法殘值計算範例:
例1:筆電一台38000元,耐用年數60個月(5年),
計算為:(資產帳面價值)
【38000/(60+12)】*12
=>38000/72(耐用年限+1)*12(估計一年作為殘值)
=>故殘值為6333.33,四捨五入為6333
*
例2:如果筆電每台38000元,【數量】為2件,總成本為76000元,計算平均法的預留殘值如下:
【76000/(60+12)】*12=(76000/72)*12=12666.66...=12667
*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定率遞減法殘值計算範例:
預留殘值=帳面價值/10
例如汽車10萬元買入,而用月數72月(6年),則定率遞減法的預留殘值計算如下:
100,000/10=10,000
註:【折舊方法】選擇【定率遞減法】不會有月折舊額,故【平均法月折舊額】欄位不會用到喔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未攤月數】
預設【耐用年數】一致,期初上線可調整【未攤月數】值,之後系統會依此數據繼續計算月攤的月數
【平均法月折舊額】
預設0,可自行輸入,或用【重計】鈕由系統帶入參考值,帶出後仍可修改
平均法月折舊額計算公式:(取得成本+改良成本+重估差價-累計折舊-預留殘值)/(未攤月數)=月折舊額
(目前系統還未支援改良及重估功能)
平均法 月折舊額 計算範例:
例1:筆電一台38000元,耐用年數60個月(5年),
【平均法(月折舊額)】計算公式為:(資產帳面價值-預留殘值)/未攤月數
【(38000-6333)/60】=(31667/60)==527.7833....,四捨五入為528
*
例2:如果筆電每台38000元,【數量】為2件,總成本為76000元,計算平均法的月折舊額如下:
【(76000-12667)/60】=(63333/60)=1055.55=1056
【累積折舊】及【未攤月數】
【平均法】的【累積折舊】
預設0,由系統執行【自動攤提折舊】後計算回寫折舊額
平均法 累計折舊額 計算範例:
累積折舊=累積折舊+本次提列折舊
例:筆電一台38000元,耐用年數60個月(5年),
開始提列年月2024/12,執行【自動攤提折舊】計算2024/12月,
執行後【累積折舊】=1個月=528元
【平均法】的【未攤月數】
【平均法(未攤月數)】=未攤月數-1 (已攤月數)
開始提列年月2024/12,執行【自動攤提折舊】計算2024/12月,
執行後【未攤月數】=60個月-1個月=59個月
**********************
定率遞減法 月折舊額 計算範例:
例:汽車一台600,000元,耐用年數72個月(6年),
定率遞減法折舊率計算說明:
計算後回寫相關欄位
已提列折舊之資產開帳
建立時直接在【未攤月數】和【累積折舊】輸入實際的狀況,並建立其他相關欄位,請看以下例子以此類推建立資料:
例如2024/1/1買機器8萬5千元,耐用8年,從1月認列攤提折舊,系統從11月上線,所以11月前已攤了10個月折舊
【日期】:輸入2024/01/01
【成本】:輸入85,000
【耐用月數】:輸入96
【開始提列年月】:會依取得日預帶,記錄開始去提列的年月(此欄不會影響計算情況)
【未攤月數】:輸入剩餘的未攤月數"86"(96耐用-10已攤)
【累積折舊】:輸入7,870 (每月787*已攤10個月)
【平均法月折舊額】:點選【重計】會自動算出787元,也可以自行輸入
當未攤完的資產執行【自動攤提折舊】計算作業後,就不會呈現為【開帳資料】,
從【取得日期】可判斷非上線後建立的資料,或建議可利用單頭的【備註】輸入開帳的重要資訊,利供未來查帳時方便快速確認狀況
例如執行2024/12的【自動攤提折舊】作業計算,計算完成後變化如下:
抬頭會從【開帳資料】變【其他】
然後因系統運算過欄位會限制修改
【未攤月數】:變"85" (輸入的剩餘未攤月數"86"-1已攤(12月))
【累積折舊】:變"8657(輸入的7,870+787(12月折舊))
*
【固定資產資料】瀏覽畫面
若要查導入前的資產,起的日期要抓到有建立的資產其取得日
註1:因目前無支援資產改良
目前替代做法有2種
做法1:
再新增一個"跟原固定資產資料"一樣的固定資產資料,例如原資產A0101
新增資產加上流水號變A01011表示新加入該資產的成本,
單頭備註上說明清楚也比較好辨識這是相同的固資
舉例:改良後A0101資產從900元多了200元價值,
新增一個A01011資產200元(備註說明這A0101資產的)
做法2:
會建議您自行切傳票,但此做法會和固資上的記錄不符。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