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點新文/

經營秘技

銷貨時有區分業外收入和業內收入?如開發票品項跟本業不同算是什麼收入

很多剛入門財會管理的小微企業老闆,對於本業經營上的各項收入來源,仍需要一一釐清,像是如何去區分何者是業內收入與業外收入?請教專業人士的意見,財會專家會這樣說:

對於小微企業而言,正確區分「業內收入」與「業外收入」不僅有助於財務報表的準確性,更關係到申報稅務的正確性與風險控管,尤其在開立發票時,若品項與本業不同,是否就屬於業外收入?這是許多企業主常見的疑問。

 

什麼是業內收入?

業內收入(又稱營業收入)是指企業在其主要經營活動中所獲得的收入,例如商品銷售、勞務提供等,像是以損益表中的「營業收入」,就不包含業外項目,僅能反映企業核心業務的獲利能力。舉例來說,一家專營吸塵器的公司,銷售吸塵器所得的收入即屬業內收入。若該公司提供與吸塵器相關的維修服務,該勞務收入也可歸類為業內。

業外收入的定義與範例

業外收入則是指企業非核心業務所產生的收益,例如:

出租閒置空間租金收入

出售舊設備處分資產利益

投資股利、利息收入金融性收入

匯兌利益、政府補助等

這些收入,雖然能提升企業整體的獲利,但不應將它混入業內收入中,否則可能誤導財務分析或引發稅務上的爭議。

假設開立發票時發票上的品項與本業不同,是否屬業外?

如果企業開立發票的品項與本業無直接關聯,就需要視其是否為「偶發性」或「持續性」的活動來判斷。例如:若偶爾出售舊設備並開立發票,屬業外收入。

若企業長期兼營其他商品銷售,並有穩定營運模式,則可視為業內收入,需在營業項目中申報。因此依照會計師的建議說法,收入是否列為業內或業外,仍需要依照其對總收入或總利潤的貢獻比例來判斷,若占比低(如1%~5%),通常列為業外,以簡化成本計算。

實務上的建議

所以,對於營業中的項目,需要明確定義出企業主要的營業業務,並依此劃分收入性質。

另外,所有的收入都應該要附上交易的憑證,並且依照來源分類來入帳。若有跨業的收入,建議先諮詢專業會計師,同時,也要定期檢視損益表,釐清業內與業外項目,避免誤判企業獲利的能力。對小微企業而言,區分業內與業外收入不只是會計技術,更是對於財務透明與風險管理的一切基礎,唯有正確分類,才能讓財報真實呈現出企業經營狀況,避免對經營結果產生誤判情況。


圖片來源:
Pixabay

鼎新A1雲端進銷存+電商訂單+雲端會計免費試用30秒快速開通!

以上內容喜歡就用力分享出去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