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進貨和出貨的流程結束後,月底到月初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是最忙碌的時刻,除了確認所有進出貨的數量、金額是否相符外,帳款認列和有無收到發票憑證也是重點,假設是在月初才收到上個月的發票,而這時帳也完成關帳作業,確實會造成困擾,以下整理出實務上的處理方式與管理建議:
一、發票延遲入帳的處理方式
根據《商業會計法》第10條與第34條規定,會計事項應以實際發生日為準,假設如果是發票延遲收到,也應以發票開立日(通常為交易完成日)作為入帳依據。
如果上月帳已關,會計師則會建議採取以下方式處理:
補入當月帳:將該張發票列入本月帳務,並註明其實際交易日與發票日期,以利後續查核與財報解釋。
調整報表註記:若金額重大,建議在財務報表中註記為「上月交易延遲入帳」,以維持財務資訊的透明度。
避免重開帳:除非企業有明確的內部規範或稅務需求,否則不建議重開上月帳,以免影響報表穩定性與稅務申報流程。
二、建議的管理方式
為避免類似情況反覆發生,企業可採以下管理策略:
與供應商建立發票時效共識在買賣雙方的採購合約中,明訂發票開立與交付期限,例如「交易完成後三日內須提供發票」,以保障帳務處理的即時性。
導入雲端進銷存系統使用雲端工具(如鼎新A1雲端進銷存等)可即時記錄交易與發票資訊,並可參考系統內建的行事曆提示功能,了解單據作業狀況,避免遺漏或延遲入帳。
設立「暫收憑證」制度若尚未收到正式發票,可先以送貨單或訂單建立暫收憑證,待發票到齊後再進行正式入帳,有助於維持帳務的連貫性。
定期盤點未入帳發票每月結帳前,由財務人員盤點尚未收到的發票,主動聯繫供應商補件,減少帳務落差。
建立內部帳務彈性機制若企業規模較小,可設立「調整期」制度,例如每月關帳後保留3日內可補登前月交易,以兼顧帳務準確與作業效率。
發票延遲到達,特別確實是小微企業常見的帳務挑戰,但只要依據發票開立日入帳,並在帳務系統中妥善註記,仍然可以維持財務報表的正確性與合乎稅法規定,希望小微型企業主儘可能透過制度化的管理、與數位工具輔助運用,並與與供應商保持良好的溝通,在企業運作上能大大有效降低帳務風險,提升財務透明和營運效率。
圖片來源:Pixabay
鼎新A1雲端進銷存+電商訂單+雲端會計,免費試用30秒快速開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