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資料【零售價】等其他售價及【標準進價】到底要不要勾【含稅】呢?
一般若是開立統編不另收稅金,就要勾【含稅】
通常電商上架或賣場上的商品比較適合勾選【含稅】的設定,
讓我們以下列例子看一下有勾選【含稅】或無勾選時的價格變化
商品資料售價
【零售價】勾含稅
例如商品【零售價】為100元,勾選【含稅】
建立【銷貨單】時【課稅別】為"應稅內含"時,金額會帶入100元,系統另會計算未稅金額95元,稅額5元,認列銷貨收入時會以95元認列
那麼商品【零售價】為100元,勾選【含稅】,
建立【銷貨單】時【課稅別】為"應稅外加"時呢?
系統也會計算稅內含的未稅金額,讓最後總額仍為100元,對於有開立統一編號的消費者就仍然賣100元的概念
那麼商品【零售價】為100元,勾選【含稅】,
建立【銷貨單】時【課稅別】為"無"時又會如何呢?
不開的話課稅別為無,因為勾選了含稅,所以會帶95元喔
若商品【零售價】為100元,不勾選【含稅】呢?
商品【零售價】為100元,不勾選【含稅】,
建立【銷貨單】時【課稅別】為"應稅內含"時,金額會帶入105元,
系統就會以100元視為未稅金額,故稅額為5元,認列銷貨收入時會以105元認列
商品【零售價】為100元,不勾選【含稅】,
假設【銷貨單】【課稅別】為"應稅外加"時,金額會帶入100元,
系統就會以100元視為未稅金額,故稅額為5元,總計105元,銷貨收入以100元認列
商品資料的標準進貨
標準進價只是參考價,在一開始進貨時若和該廠商從沒交易過才會帶此欄位,之後有交易過則會帶歷史進貨價格喔!
假設【標準進價】為10元勾【含稅】時進價帶入情況如下:
【標準進價】為10元勾【含稅】,【進貨單】的【課稅別】為"應稅內含"時,
金額會帶入10元,系統會計算未稅金額為9元,稅額為1元,最後總額仍為10元,
成本以9元入帳
【標準進價】為10元勾【含稅】,【進貨單】的【課稅別】為"應稅外加"時,
金額會帶入10元,系統會計算進貨單價為9.52,若單價的小數設定是到整數,則此欄會看到10元,另未稅金額為10元,稅額為1元,最後總額為11元,
成本以10元入帳
end